轉職前先想想,試著成為長期主義者

2022 年職場重新出發的自我期許!

17 年畢業後就一直工作,直到 21 年回到學校讀書,大致有三年左右的工作經驗,我很幸運能有個重新開始的機會,因此希望能總結過去的缺點或可以改善的地方,協助自己在22年的職涯新起點有個好的開始與延續。

這篇文章是用來謹惕自己,也適合給著急達成目標,卻常在半夜焦慮失眠,剛出社會不久的朋友們,過於重視短期的成就,但缺忽略了五年、十年的可能性!成長與進步需要時間累積,讓我們在 2022 年一起試著擁抱長期主義,自律地向前進!就像光速蒙面俠裡的峨王所說:

既然看到了通往頂點的路,無論要做什麼,只管往上爬!

Photo by Daniel Jiménez on Unsplash

過於被動,承擔太少

大學剛畢業時,我進入一間傳統電子零組件製造公司,甫剛滿 23 歲的我在部門內理所當然年紀最小,小主管大我十歲,處長大我二十五歲,副總裁大我四十五歲,同事普遍也都長我十歲左右,在他們眼裏,我僅僅只是個「初生之犢」,對我相當照顧、包容,而我也理所當然的把自己當成一個「小朋友」。

漸漸地在許多事情方面我都顯得被動,工作環境步調緩慢,我也就讓自己順應這樣的環境,缺乏擔當與野心,僅僅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被交代的事情,並未思考自己「還能」做什麼,如和幫助整個團隊,相當可惜。

作為正向的例子,和我同期進入公司的同事,因為工作需求,被外派到中國大陸的工廠,幾乎 24 小時處於備戰狀態,而與他交談,也時常感受到他非常積極的尋找機會,讓自己負責的業務成長,他總是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,例如:協助其他部門配合客戶稽核(非他的責任)、提前準備客戶要求的文件(預判了屬於是),因此他受到主管相當的信賴與器重,也在短期內多次升遷,甚至讓難搞的客戶願意挖角他,是我相當佩服且默默學習的對象!

很多人都說,先完成升遷職位的責任,頭銜將接踵而至。因此,我希望謹惕自己妥善完成被賦予的任務外,也應該花時間思考該如何優化現有流程、工具,如:BI Report、Data Pipeline、尋找待解決的問題,如:尚未自動化的流程等等,環境確實會影響一個人,但也總有人能夠出於泥而不染,試著承擔更多,主動尋找展現的機會!

吃著碗裡,看著碗外

工作一年後,幾乎經歷了首份工作全部的職責,我也意識到未來幾年的工作任務只是不斷迴圈,漸漸感到無趣,不斷思考著該如何跳脫「舒適圈」,我曾經嘗試詢問別處處長內部轉調、開始規劃未來出國留學、也面試了其他公司,但左顧右盼尋覓跳脫舒適圈的路徑前,我似乎忘記問自己:事情真的都做完了嗎?若真的做完,怎麼升職加薪的不是我呢?(撇除非客觀因素哈哈)

吃著碗裡,看著碗外,一直是我的缺點,總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,希望獲得更好的,看似有野心,但也時常忘記專注在當下、疏忽了自己目前的責任!

放大格局,重視自己的價值

專業化分工後,每個人都像工廠的流水線作業員,時常僅負責一小部分的工作,讓人容易忽略了小螺絲釘的價值,缺乏成就感,更容易使人分心。但若能放大格局,由上往下看,就能夠體會自己的工作對整個團隊,甚至整個公司的貢獻。

舉例而言,我在惠普實習時,主要負責利用 R shiny 呈現圖表,雖然僅僅只負責了其中一項產品類別,但其實我是從 0 到 1 完成了 Dashboard 的專案,從確認需求、拆分指標、統計檢定、制定指標、呈現,讓工程師們能夠快速解決問題。我在事後回頭檢視才發現,只不只是做 Data Visualization ,而是 Digital Transformation 的專案,若能將自己放在更高的角度,看待自己做的工作,就不僅僅只是「該怎麼寫 SQL」、「該用哪種圖表」的 Level 了。

我意識到自己高度不夠的關鍵時間點是,我在看了一位同事的履歷後,驚訝的發覺我跟他的思考邏輯完全不同,他能夠站在主管的角度去思考,那理所當然地也能發現發揮空間、做更多的事情、承擔更大的責任(也很會寫履歷XD)。

尋求回饋,向上管理

若自己還是覺得學習遇到瓶頸,無法突破,我期許自己未來能積極尋求其他人的建議,不管是同事還是主管。自己看自己存在許多盲點,或許你覺得已經可以 100% 完成目前的工作,但客觀上來看仍沒有被升職、加薪、甚至沒有被信賴,或許是有其他問題,因此可以徵詢主管的意見,定下升遷、加薪的目標,或是討論工作的職責、範圍。

愛你所擇,擇你所愛;若不愛,也請給它一次機會!

Photo by N. on Unsplash

缺少計畫,短線思維

19 年我決定出國讀書後,因為疫情影響和擁抱短期主義,我接下來的三份工作、一份實習都不超過一年,直到和我在星展銀行當時的主管聊天,才如當頭棒喝,發現自己的問題。

他建議我入職新工作後,應該先花幾個月熟悉公司,包含了解公司文化、熟悉未來會合作 stakeholders、認識不同部門的 functions,並清楚知道自己的職責、工作內容、範圍,接著才開始「有產出」,以 end-to-end data science project 為例,可能從發現問題、定義問題到測試、上線需要數個月,且前期可能需要由前輩領導,後期才能全權負責,因此需要一至兩年時間,爾後更需要幾個月進行複盤、檢討,確認成果,於是乎工作不到一年可能只解決一些表面問題。

擁抱長期主義並不是要求你要深蹲一間公司數十年,如日本的年資制度,而是有時候機會是需要時間來醞釀的,待在一個崗位越久,就能見識遇到越多不同的問題。例如,一間公司每年年底會擬定年度計畫、每三年會調整公司策略、你入職第五年公司剛好有重大投資,遇到系統大升級。

先釐清、盤點公司資源跟自己的職責,設定想要達成的目標 — 履歷上的 bullet points,執行與實踐,檢討與調整!

關於長期主義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:

結論

當然,要不要離職還有其他必須考量的點,但如果你跟我的情況類似,可以一起要求自己在新工作上任後做到:

  • 積極思考還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、優化,並主動發起,承擔責任。
  • 重視自己的職責工作,專注完成每個眼前的任務。
  • 待滿兩年,並制定想達成的目標、執行實踐!
💡 我是 Ryan,目前在新加坡讀商業分析碩士,歡迎 follow 我的 Medium,如果有任何問題都歡迎和我聯繫,同時謝謝你閱讀本篇文章,如果喜歡這篇文章,請幫我拍手,你的鼓勵是我很大的激勵!

--

--

林梓鈞 Ryan Lin

Data Analyst @Lenovo | Data Science Career | LinkedIn: tzuchun-ryan-lin